从五个浪潮看保险业的未来
2021-08-14 07:24

作为拥有20多年保险业高管经历,并拥有中国和海外保险领域从业背景的专家型领导者,瑞再中国区总裁陈东辉视野开阔,思想极具穿透力,善于从长期趋势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为此《中国保险报》开辟《东辉论保险》栏目,以采访对话的形式将他的思考展现给大家。敬请关注。

从五个浪潮看保险业的未来

陈东辉

□记者 赵辉 杜亮 实习记者 许予朋

如何理解去年寿险业的波动

《中国保险报》:目前中国的寿险业波动还是挺大的。怎么看待、理解保险业的这种波动性?

陈东辉:一方面,我还是比较赞同您这个观察的。这种周期性的起伏在各个国家的保险业都能看到,它不是一个线性增长,它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有时候增长快点,有的年份增长慢一点,很正常。但是另一方面,就我个人观察,去年的负增长是一个异常的因素,即在长期的趋势里面一个偶然的小小波动。这种异常主要体现了行业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从原来的高现价理财型产品转向了纯保障型产品。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原来的业务有所下降,新的业务才刚刚开始增长,因而出现了这么一个短期的波动,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保障型业务本身出现了负增长。如果进一步解读这些数字,纯保障型业务,比如健康险、终身寿险,都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只是原来的那些理财型业务,比如说分红险、万能险,因为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在整个行业回归保障的大环境下,出现了偶然性的、阶段性的变轨。

五个浪潮中看中国保险业

《中国保险报》:您如何看待整个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陈东辉:我们未来增长的空间非常巨大,还有几拨高速增长浪潮。现在,我们刚刚结束第一个高增长浪潮。

第一个浪潮是大家都稍微有一点点钱了,先买个车,然后有了钱以后还想保值增值,搞一点理财。增长点在产险里是车险,在寿险这边是理财型产品,是储蓄替代的理财型产品,因为银行利率低,保险这边给的回报高。我觉得第一个阶段是对过去这十年的一个非常准确的描述。产险里除了车险,其他的险种都没有发展起来,寿险以理财型产品、储蓄替代型产品为主。

我们现在处在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家再有点钱,开始担心看病与医疗这两个大问题。所以我们判断第二个阶段,在寿险这边,完全是以各种形式的健康险为主导,无论是医疗还是大病领域,健康险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在产险这边,则靠的是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只要政府法规强制,提供保费补贴,这些保险就发展得快。所以大家才看到农险增长得快、责任险增长得快、工程险增长得快。所以我们现在尚处在第二阶段,即寿险以健康险主导,产险以政府补贴为主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估计还将延续三至五年。在这一阶段,大家关注的是看病,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政府也在不断地引入商业保险机制以解决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问题。

之后,当个人家庭再有点钱了,车也买了,医疗看病问题也解决了,担心什么呢?担心养老。我们认为第三阶段会是一个终身寿险、定期寿险、年金、养老金为主导的一个增长阶段。因为看病一旦解决了,大家就会关心老了,怎么办?靠政府可能还是不够的,大量的寿险需求将会涌现出来:我要买终身寿险、买定期寿险、买商业养老金、年金等。我们认为第三阶段对产险来说将是等待期。

第四阶段,大家更有钱了,看病也解决了,养老也解决了,会开始担心打官司,担心声誉风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开始重视声誉风险,所以我们感觉责任险——纯粹商业性的责任险,不是政府补贴的责任险,将是第四阶段的增长点。比如说董事的责任险、律师的责任险、医生的责任险、雇主的责任险。这一阶段,每个人的财富都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每个人的声誉都重要,一吃上官司就等于白干了,所以这一部分的保障需求会被充分激发,构成第四阶段。

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是在大家更有钱的时候,所有的风险基本上都保障到位了,开始担心什么呢?担心自然灾害,特别是低频的、发生概率特别小的,但有可能对个人财务带来冲击的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等。事实上,在前面这些保障充分解决之前,大家是不会把闲钱拿出来去解决什么低频的地震问题、洪水问题的。当前面的保障得到满足后,才将进入最后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