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趋势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和商业银行理财业
2021-08-06 12:30

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7)16-0031-03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竞争的时代,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中,理财业务的余额规模占比最大,是当前国内居民和企业投资理财以及企业实现融资的重要选择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理财业务从诞生到壮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繁荣贡献突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主要金融机构在此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回顾其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因此,积极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合理转型,对于推进未来金融体系改革、促进银行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阶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未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趋势方向,提出了推动其良性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建议.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沿革

   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的一款外币理财产品,彼时至今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业务从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成为街头巷尾普通百姓享受零售金融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452家商业银行发行恶劣142 301支理财产品,存量规模达到了29.1万亿,以“十年十万亿”的速度增长.

   依据当期宏观经济以及理财业务自身发展阶段呈现出的特征,银行理财业务在我国大体经历了以下主要发展阶段.

   (一) 2004—2007年:从无到有,投资渠道逐渐拓宽

   2014年初,光大银行推出了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人民币阳光理财计划,之后国内金融机构纷纷试水,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陆续涌现,理财产品市场不断蓬勃.这一时期,理财业务的显著特点:第一,银行理财业务在不断创新,但都是在监管下有相关制度依据的有限度的创新;第二,理财业务的投资渠道不断丰富,从相对单一的固定收益型逐步发展到信贷资产类、资本市场类、权益类、海外市场类等多种类别;第三,银行理财业务的风险程度较低.理财产品期限较长且以保障本金收益类型产品为主,银行信用高度参与理财业务,实质上是通过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获得了变相的利差收入.

   二() 2008—2013年:增速加快,与监管博弈的特性突出

   自2008年起,银信合作模式等通道类理财业务借助其规避信贷规模监管放大实质信贷资产的优势迅速扩容.这一时期理财业务的显著特征有:第一,银行和监管部门在博弈中发展,均为对方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基础和动力;第二,鉴于理财产品资产端政策的变化和不确定性,银行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逐渐缩短;第三,资产池业务模式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规模.其期限错配、资产组合和风险分散的优势够解决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但其运作不透明、风险无法有效隔离等缺陷也同样非常突出.

   (三) 2014年至今:增速放缓,进入转型发展阶段

   资产池业务模式推出并占据主流后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著名的8号文适时下发,旨在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运作.该文件实施后,当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增速大幅降低,降幅达到50%以上.2016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增速放缓,同业理财大规模爆发,成为银行理财规模边际增长的重要力量.2016年也是银行理财产品精细化监管和规范之年,银监会下发了多个监管办法,表明监管层对规范监管理财业务的思路已经成形且反映出较强的政策把控风险的态度.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特点

   (一) 理财市场整体资金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16年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55.52亿元,理财业务规模达到29.1亿元,比率为5.3∶1.社会整体资金总量的增长为投资理财市场的扩张提供了基础,而伴随投资理财产品的不断丰富,资金逐利性的特点驱动投资理财市场迅速扩容.

   (二) 投资理财产品种类日益多元化

   目前国内理财产品的主要购买者为个人居民,从发行主体上来看,银行是主要供给者,此外还包括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从投资的标的上来看,包括信贷资产、各类收益权、同业存放、资本市场投资品等.从期限上来看,以1年内短期理财为主,超过3年期的理财产品较少.

   (三) 理财业务分层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